电子邮箱

密码

安全问题

注册 忘记密码?
威景文化公众号
朱士行——最早西行求法之人
来源: | 作者:sfeweb | 发布时间: 2009-03-07 | 319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      早在东汉末年,已有译出的《道行般若经》,朱士行在260年出家之前,已在洛阳研究和讲解该经,可是发现译文的文句简略,义理难懂,前后不能贯通。于是决定前往西域求取《大品般若经》的梵文原本。

  朱士行从陕西、甘肃出发,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,经西域南道,横渡流沙,直抵于阗国。于阗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,印度佛教经由此地传到中国内地,此地大乘佛教虽广为流行,但居正统的仍是小乘。

  朱士行在于阗抄录《大品般若经》的梵本,共有九十章,总计六十万言,他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将该经送回洛阳。于阗国的小乘信徒横加阻挠,将《大品般若经》污蔑为外道经典,并向国王禀告诬告,于是国王不许弗如檀出国。这件事令朱士行愤慨不已,所以主张以烧经为证,誓言道:"如果火不能烧毁经,就请国王允许送经到汉土。" 说完就将《大品般若经》投入火中,火焰立刻熄灭,整部经典却丝毫未损。弟子弗如檀终于在282年将该经送回洛阳,前后达二十余年。291年,由无罗叉、竺叔兰等人合力译成汉本,取名为《放光般若经》。朱士行以八十高龄在于阗去世。

  后世著名的佛教学者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,认为,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,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,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难走,又缺少人引导,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,竟然达到了目的,这种热忱足以和后来的法显、玄奘媲美。他求法的经典虽然只限于《大品般若经》一种,译出也不够完全,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,所以翻译佛典的风气随即风行于京华一带,凡是有心讲习者都把此奉为经典。

  朱士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《大品般若经》,从而在中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;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中国,也促进了东西政治、文化的交流。